一個人做事的態度變差往往是從“差不多”開始的。仔細揣摩“差不多先生”的心態,你就會發現,他不是做不到,而是不在意。
01
中午在樓下咖啡廳買三明治,看見顧姐正拿著幾張紙愁眉不展地坐在窗邊,臉色陰沉得嚇人。我聽說,顧姐一大早被老板叫到辦公室深談了一個小時,心想她可能遇上了麻煩,正想走過去問問她怎么回事,還沒張口,她就看見我了,急忙招呼我坐下,一邊把手里的文件遞過來,一邊無奈地說:“你看看現在這些孩子,這活兒都是怎么干的?!?/p>
我一看,就樂了。
這是一張時間表。
公司最近在拓展業務,要在上海設立一個分公司,由顧姐牽頭執行。這其實是件特別簡單的事,公司專門聘請了工商代理,只需要在內部找個人負責協調文件簽署,匯報工作進度,所以,顧姐沒有特別留意,把它交給了手下的一個小朋友,一個入職不到一年的九零后。
她的本意是鍛煉新人,可沒想到小朋友準備的一張小小的時間表,給她添了不少麻煩。
準確地說,這根本不能叫時間表,加在一起不過幾百字,全是扎眼的錯別字,工商寫成了工傷,股東寫成了古董,連CEO的名字都寫錯了。更可怕的是,這張號稱時間表的東西,沒有一個精準的時間:
租賃協議:差不多下周簽署;
營業執照:大概月底能拿到;
稅務登記:營業執照拿到后辦理。
一句話總結這張時間表:說了等于沒說。難怪顧姐氣得咬牙切齒,這個黑鍋背得冤。
同事們聊天時,經常說起職場上最怕的就是這種人,問起他工作進度,永遠是“差不多”、“大概”、“可能”,總讓你的一顆心懸在半空。
很多人不知道,“差不多”這三個字說出口,顯得你有多不靠譜。
02
精準,是我老板的行為準則之一。他的詞典里從來沒有“差不多”。
第一次聽他給投資人做公司推介,我就被驚艷到了。他不僅把公司成立至今的每個重要日子都記得清清楚楚,說起公司的各種運營數據也都是精確到個位。
當他說出:截止上周五,我們公司的員工已經有1174個人的時候,每個人的眼睛里都有贊嘆。
后來,有個投資人跟我說,幾乎每個CEO都會說,創業,人比錢重要??伤麄兡芮宄赜浀霉久磕甑挠?,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員工。
可能有人會說,作為一個日理萬機的管理者,何必要關心這些細枝末節呢。但也正是這些細節里藏著他對待員工的態度。老板把員工當作“1”還是“約等于”,決定一個企業的文化和它的未來。
著名的央視記者柴靜曾說過:“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間,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并不吃力,把它精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多時間和更多力氣,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?!?/p>
但也正是因為不容易,它才能區分優秀和平庸。
03
“差不多”這三個字,細思極恐。
今天,你或許認為時間表上的一個日期無所謂。明天你就會發現,沒有日期的時間表執行起來,會白白浪費多少時間。今天,你可能覺得幾毛錢不值得在意,明天你就會發現,預算上的一個小數字,會讓多少人的獎金泡湯。
當今社會,不分年紀,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。仔細想想,無非突然有一天發現,原來那些和自己差不多的人,不知不覺竟然甩出自己幾條街。
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也不是一天倒下的。
我們之所以一定要在細節上計較,未必是這個細節真的多重要,而是一旦你的不在意、無所謂變成一種習慣,想要糾正,就會難如登天。
千里之堤,潰于蟻穴。由不得你不信,一個喜歡說“差不多”的人在生活里,真的差很多。